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动态  科学研究  教务教学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党群工作  招生宣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务教学 > 工作动态 > 正文
病理学教学的路上创新无限--疫情期间病理学教学的思考
2020-09-18 11:53  
[字号: ]

病理学是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该课程以病理形态学改变为切入口,系统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从病理学课程特点来看,最佳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师生眼神与表情互动达到传播知识、启迪心智的教学目的。本学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师生间隔异地,停课不停教,只能通过钉钉直播等多个信息平台维持病理学教学。一个学期坚持下来,无奈中也有收获,就积极意义来讲,还是有几点感想的。

1.讲述病理医生在疫情期间的贡献,培养专业思想

在讲绪论时,讲到病理的研究方法之一尸体解剖可以查明病因、发病机制和死亡病因等,要联系实际,讲一下病理医生在以前的SARS和现在新冠疫情中所做的贡献和意义,扩大学生视野,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专业思想。例如,2003年,SARS席卷全球,起初认为病原是衣原体,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丁彦青教授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SARS病人尸检,得出病原体“不是衣原体,是病毒”的判断,并写下了4条依据。其中,非常关键两条依据来源于病理解剖的观察结果:第一,衣原体肺炎属间质性match肺炎,肺泡间隔会增宽,但死亡病例尸检显示肺泡间隔变化不大;第二,在病例中找到了病毒包涵体,这是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他们还首次提出了肺和免疫器官是SARS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提出合理应用激素避免继发感染的新观点。北京大学医学部顾江教授团队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最大宗共18例SARS死者的全面尸检,发现汗腺和肾脏等脏器受累及特点,也明确了病毒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和患者的病理改变,为认识接触传播机理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救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治疗和防控策略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疫情也不例外,会有越来越多的尸检为新冠肺炎的研究提供依据。因为讲绪论时尸检还没有做,后来做了补充。

2.学生对病理学知识感兴趣,但是更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兴趣

本学期我们采用的是人卫版《病理学》第九版,也是最新版,全书18章,分属不同学校和人员编写,由于篇幅限制,整本书的系统性、统一性仍显不足,知识呈现碎片化,更没有对知识点的原理进行论述,这样的教材非常不利于学生自学。加之学生各自在家学习,师生之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课刚开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后来尝试将每一章节知识点的问题提出、发现、问题再提出做系统化、原理化讲解,学生兴趣大增。例如,肿瘤一章,肿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谁是最早提出“肿瘤”这个名词的?谁最早提到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出发点是什么?癌症这个概念咋来的?癌又是什么?等等一系列大众关心,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找来了答案,教师根据同学们搜集的答案,系统总结了一下: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就记载“瘤”的描述。

最早提到肿瘤良恶性的是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在希腊语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这样的一个词来命名这个病,是由于癌症是可扩散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螃蟹那钳子向四处张开时的样子。后来人们用cancer泛指癌症,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临床名称,既包括癌也包括肉瘤;用Carcinoma代表癌,专指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一词则用sarcoma。这说明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出发点是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3.学生喜欢听病理学中的故事,更喜欢故事里的病理学知识

《病理学》记载了前人对疾病病理方面的认识和对这些认识系统的总结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有趣和耐人寻味的故事,深入挖掘这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授病理学知识是学生非常欢迎的教学形式,也是巩固和提高病理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一只鸡引发的癌基因发现的故事

1910年,洛克菲勒研究院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劳斯(Rous)发现,鸡肉瘤细胞裂解物在通过除菌滤器以后,注射到正常鸡体内,可以引起肉瘤,首次提出鸡肉瘤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叫格罗斯(Gross)的波兰科学家,从小鼠白血病细胞中分离出一种病毒,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后,也同样引起了白血病,从而确认病毒可以引起癌症。1958年,斯图尔特(Stewart)和埃迪(Eddy)分离出一种病毒,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引起肝脏、肾脏、乳腺、胸腺、肾上腺等多种组织器官的肿瘤,因而把这种病毒称为多瘤病毒。一种病毒可以引起不同的肿瘤,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病毒致癌机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病毒学家杜尔贝科(Dulbecco)1960年报告,他们用多瘤病毒在体外成功地使仓鼠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癌细胞。1964年,NCI提出了一个“病毒癌计划”(VirusCancerProgram,VCP),并在国会通过后,获得大量拨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至此,病毒致癌的理论已被广泛接受,1966年,85岁的劳斯获得诺贝尔奖。劳斯肉瘤病毒(RSV)属于RNA病毒,杜尔贝科实验室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蒂明(Temin)发现遗传信息可以从RNA反向传递向DNA,这挑战了经典的“中心法则”,在此后的10年中,他坚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证明了逆转录酶的存在。1975年,蒂明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同时,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个34岁的年轻病毒学家毕晓普(Bishop)却在懊恼不已。据他讲,早在1969年他已经认识到蒂明的RNA→DNA的“前病毒理论”可能是正确的,并且也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但不久却因为受到资深同事的规劝,而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逆转录酶的发现好像给了我当头一棒。自然界的一个大秘密本来有可能由我来揭示的,但我却与之失之交臂。”毕晓普没有沉浸在痛失机遇的惋惜之中,他清楚地看到,RSV的故事还没有完,因为逆转录酶地发现只是揭示了RSV以及一大类RNA病毒的复制方式,而RSV致癌的机理却仍然不清楚。“我为我的失败而难过,但我又很兴奋。因为逆转录酶的发现为逆转录病毒致癌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个新途径就是揭示RSV的致癌机理。沿着这条路,毕晓普和他的同事瓦穆斯(Vamus)最终发现了细胞癌基因(原癌基因),创立了癌症发生的癌基因理论。沿着这条路,毕晓普和瓦穆斯在1989年一起走到了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的领奖台。通过这个故事,同学们都明白了“癌基因理论”,即每一个正常的细胞都带有能导致自己癌变的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在控制细胞的增殖、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但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等)导致这些基因发生突变的话,它们则可以引发细胞癌变。也就是说,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病毒,也不是其他的致癌因素,而是存在于细胞自身的基因中。故事引发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讨论更是出乎意料的激烈。

4.学生喜欢将所学病理学知识“学以致用”,主动利用病理学知识去分析身边的医学问题

前段时间,湖北武汉易凡医生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奇迹生还,但他因治疗而面容变黑。易凡医生最新照片公布来看脸色大有好转。这件事在同学中引起了很激烈的讨论,提出“药物导致色素沉着”,“肝功能受损导致黑色素降解障碍”,“应激导致内分泌紊乱,促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分泌增加”等等学说,并用病理学知识给出了系列的依据。

5.开拓病理学网课新形式,由学会到会学。

在雨课堂、QQ、微信、钉钉等多信息平台为教学保驾护航的同时,鼓励同学们做微课和思维导图,分享给大家资源共享,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共收到一百多个微课和30多个思维导图。微课还有英文课件英文讲解的,有英文课件中文讲解的,有拓展知识的,有插入视频的,有独立完成的,有同学合作的……,百花齐放,做得很好,从微课看,同学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很好,并且学会了查资料,课外拓展……,效果很好,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每次都把微课等分享给大家。

6.学生对待网络实验课非常认真、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疫情期间,实验课我们用老师扫描的病理学数字切片利用软件动态观察,用钉钉平台直播,要求对重要病变特点绘图。既可以考察同学们对图片形态的观察能力,也可以锻炼同学们对致病机制的分析能力。很多同学在提交作业前,会通过QQ、微信和钉钉就某些病理学现象或知识点请教老师,或者在群里展开热烈讨论,直到彻底明白。老师在文字解答过程中,可以意识到哪些地方在授课时需要进一步说明,将这些问题和答案及时分享到群里,可以提醒和启发更多的同学。通过线上交流,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和碰撞,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热情得到相互感染,期间不时出现一些个性幽默的语言或表情,使大家记忆深刻,欢乐不断。

7.回应学生对新冠肺炎知识需求,适时进行课程思政。

肺炎是病理学的授课内容。新冠肺炎是新发疾病,以“病例导入,创建话题”方法,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达到把新的疾病及时引入课堂的目的。结合疫情中同学们的所见所闻,进行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的“为思政而思政”。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国有召,召必回,回必战,战必胜。”他们的职业精神、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什么是中国精神。

有人说: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我们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疫情期间,正有一群人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壁垒。

疫情期间雷神山等医院的快速建成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明了我们超强的动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但是,为什么这么超强?

其实背后是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并作出重要指示:防疫要坚持“全国一盘棋”。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国家,任何国家都不能做到,所以我们要坚持制度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多难兴邦。鼓励同学们,把对英雄的感动化作学习的动力,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起在灾难中成长。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信:没有一个寒冬不被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病毒隔离了校园但隔离不了我们的凌云壮志,隔离不了我们网上学习的步阀;网络隔离了课堂但隔离不了我们梦想的飞翔。

8.要培养抗疫的知识体系和抗疫的后备军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要求到 2022年,全国实现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显然,这一做法是为了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大众科普中来。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2018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由以往的图书、电视,转变到互联网中。科普文章通俗易懂,既方便大众快速了解疾病和相关药物,又可以拉近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距离。

此次疫情为医学生提供了从知识技能的接受者、实践者转变为传授者的实践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开展对亲友的科普教育,在互联网等多媒体平台中勇敢发声,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作为即将踏上临床岗位或将来从事科研的医学生,他们需要明白无论是发表学术论文,还是撰写网络科普文章,对于医疗事业的进步都有所助益。

当然,在疫情期间我们也能看到高新技术与医学的融合与应用。从智能高效的自动化测温对人员流动的控制与监控,从病毒的分析与研究到疫苗和药品的制备和筛选,这些都来源于对新时代新技术的巧妙转化。如高灵敏和高分辨率的5G 热成像测温技术,可以为商场、火车站等密集场所人流提供快速的体温测定工作,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消耗,也尽可能地避免了再次传染的风险。又例如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疫情变化和扩散的趋势。

此次疫情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学相结合的成功应用,不仅助力于抗击疫情,也为医学生在医学应用领域开拓新视野、为“互联网+”医学提供新思路。在此,我们认为未来医学模式是多学科的交叉、合作,而医学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素质教育,医学生应在本科阶段培养广阔的时代背景观,全方面武装自身的科学力量。

疫情暂时隔开了师生的地理距离,但隔不开师生的心理距离,只要心中有学生,即使上网课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学无止境,教学相长,一路走来,感谢同学们积极参与,感谢学院集体智慧,病理学教学的路上创新无限。

                                                                     病理学教研室

上一条: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召开教研会议
下一条:郑州市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客人来伟德国际BETVLCTOR考察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打印此页点击次数: